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为期7天的课程内容精彩纷呈,学员们通过本次培训,不仅可以获得最新的医学遗传学知识,掌握处理存在遗传病风险的患者及其家庭的医学策略,理解包括染色体疾病、单基因疾病、多基因疾病在内的分子机制,还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基于基因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巨大的临床需求,中国遗传学会成立了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简称遗传咨询分会),由著名遗传学家贺林院士出任主任委员。
本届培训班邀请到了多名国内一流的遗传及临床专家授课,包括贺林、蔡光伟、傅松滨、高媛、龚瑶琴、贺光、黄涛生、李金明、李亦学、卢大儒、马端、秦胜营、沈亦平、孙树汉、王红艳、王慧君、王彦林、吴元明、吴志英、邢清和、徐湘民、袁慧军、张锋、张学、赵彦艳等(按音序排列)在内的院士、长江学者、杰青、973首席及各领域临床遗传学专家。遗传咨询师行业在美国已有很多年,但中国这个行业的人才十分缺乏。第四届遗传咨询师培训班由遗传咨询分会主办,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承办。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培训班将在之前成功开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训课程和教学模式,在7天的集中培训后,还设立了3个月的远程培训。本届培训班第一位授课的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磊博士,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单基因疾病遗传学(耳聋)以及复杂疾病遗传学(多囊卵巢综合症)。
王磊博士利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寻找人类疾病新致病基因,并利用细胞、动物模型对相关基因功能展开深入研究。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妇幼医生、儿科医生、生命科学院毕业生、医院及第三方检验科室工作人员等展现了他们对遗传咨询师这份新兴金领职业的热忱。(十八)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卫生材料支出/医疗收入)×100,用于反映医院卫生材料消耗程度和管理水平。
国家卫生计生委定期公布主要监测指标各省(区、市)排序情况。二、指标说明(二)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门诊收入/总诊疗人次数,用于反映医院门诊病人费用负担水平。(十)住院的人次人头比=期内住院人次/期内住院人头数,用于反映在使用均次指标评价情况下,医院分解住院情况。(七)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
加强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实施全民健康促进战略,从源头上控制患病率和医疗费用增长。与医务人员的评优、评先、晋升、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绩效考核评价挂钩。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号),实行药品分类采购。对部分可控的关键指标作出明确量化要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等综合改革,形成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长效机制。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医院的药品、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等业务收入挂钩。
实施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采购国产高值医用耗材。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通过降低药品耗材费用和加强成本控制,留出空间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与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准入、新增床位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等挂钩。二是建立挂钩机制,将费用控制情况与公立医院基建投入、设备购置投入、重点学(专)科建设投入、财政拨款预算安排等挂钩。
对未达到控费目标要求的公立医院,暂停上述资格,经整改符合要求后再予启动评审及审批新增床位、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三)严格实施考核问责。
强化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探索建立医疗机构成本信息库。将医疗费用控制作为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准入、新增床位审批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等的重要依据。
四、强化组织实施(一)加强统筹协调。在规范日间手术和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纳入医保支付的日间手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范围。同时,医药费用结构和增长情况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包括城市公立医院的费用在医药费用总量中占比较大,医疗服务量尤其是住院服务量增长较快,药品、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医用耗材收入占比较高等。加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力度,敢于突破原有体制机制,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规范医疗行为,实现合理控费目标。为此,意见要求,将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并提出了费用控制的阶段性目标,即到2016年上半年,各地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并量化区域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定期公示主要监测指标,初步建立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三)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
一、总体要求将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强化规范医疗、完善医保、改革医药等政策联动,推动实现医疗费用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医保基金运行和群众承受能力相协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规范诊疗行为的内在激励机制。
国家卫生计生委要加强对控费工作的统筹协调、行业监管、检查指导。(八)实施全民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
要求健全医疗费用的监测、排序和公开制度,将费用控制目标与公立医院投入与发展、院长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等挂钩。(四)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
(十三)住院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医院住院收入/医疗收入×100%,用于反映医院合理诊疗情况。(二)强化医疗机构内控制度,提高内部运行效率。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五)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强化医疗机构内控制度,提高内部运行效率。将医疗费用控制工作纳入对所属公立医院目标管理、院长年度绩效考核和院长任期考核范围,提高控费指标所占的考核权重,对未按照目标完成费用控制要求的院长,追究其相应的管理责任。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以区域和机构医疗费用增长情况、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医疗收入结构、医疗服务效率等为核心,以本意见明确的主要监测指标为基础,建立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公立医院病案、临床路径、药品、耗材、费用审核、财务和预算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控制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二、采取医疗费用控制综合措施(一)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一是加强费用监测,建立费用监测体系,定期对费用控制情况进行排序、公示。
推行临床路径管理,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落实处方点评、抗生素使用、辅助用药、耗材使用管理等制度。(十二)门诊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医院门诊收入/医疗收入×100%,用于反映医院合理诊疗情况。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十六)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医院卫生材料收入/医疗收入×100%,用于反映医院收入结构。
(四)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增幅=(本年度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上年度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上年度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100%,用于反映医院门诊病人费用负担增长水平。文件的总体思路:一是以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环节,综合施策。
(二十)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业务支出×100%,用于反映医院管理效率和管理成本控制情况。(十一)手术类型构成比=N类手术台数/手术总台数(N=Ⅰ,Ⅱ,Ⅲ,Ⅳ),用于评价医院住院患者的手术疑难程度,便于对不同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等指标的差异化考核。
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加强预算约束,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或政府办医机构要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和医疗费用控制目标,对医院预算进行审核。